当高举黑太阳大旗奔跑在街头的热血青年在循环往复年复一年的“运动”中年华老去,变成了雪地里如服丧的队伍般动作迟缓表情麻木的中年人;年轻的男孩们对成年政治世界毫不关心满脑子只有白花花的大腿;饱涨着原始的残暴性欲的新生的底层在考场的讲台上强暴文绉绉的永远保持着高雅的中产少女的幻想;淫靡低俗的春歌是不知所谓政治为何物的底层人民被挤压至变形的欲望的释放,是矿工男孩在矿井里密会的那个早已死在他们相遇之前的女孩的幽灵,是开始就不允许存在的东西;因而底层的少女在文质彬彬的温和中产们其乐融融的反越战趴体上因一首春歌被当作妓女轮暴;但是看似狂妄躁动的少年们却在得到“同意”之后,面对在梦中肆意糟蹋的少女的胴体与泰然自若的眼神,依然局促,困顿,迷茫——“来真的吗?”. 还是熟悉的大岛渚母题:爱是我所剩的最后的反抗. 曾經天真的電影世界,因為二戰帶入黑暗深淵之中,那二戰之後又有沒有任何一場戰爭改變電影人,或者敘事方式,例如越戰發生下的美國電影,或者為爭取獨立,舉起反殖旗幟的第三世界. 我們又如何去描述這些世界?是不是只有一種講述方式?是不是只有娛樂化,奇觀化的視聽形式,才可以將戰爭最殘忍一面刺激觀眾?看得我異常不安的,就算電影穿插了真實人物的紀錄訪問,又借助動畫重現也好,也隱藏不了背後那一套美國電影的敘事模式,最戲劇性的情節帶出關鍵時刻的重要,極煽情地對年輕生命離開的無奈,還有最後一定要借助充滿正能量的文字來交代主角往後人生,形式與故事的政治性背道而馳,一位一生反美,努力將第三世界的聲音帶到西方的記者,竟然是以美國電影中的大英雄視覺來講述,這不是一種諷刺和不尊重?還是你想記者從棺材彈出來找你這班創作者算帳?《恐惧的代价》是由亨利-乔治·克鲁佐执导,伊夫·蒙当、查尔斯·文恩、彼得·范·埃克主演的惊悚动作电影,于1953年4月22日在法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一家石油公司因大火焚烧油井,急需硝化甘油来灭火,在重赏诱惑下,四个落魄男人冒险运送硝化甘油途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CCTV6《佳片有约》2004.03.27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