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还是不错的影片,至少有一定的观赏性. 后部的反转却败笔了,完全超出了观众所能接受的范畴,不符合正常事物发展变化的逻辑性. 甚至到影片最后画风完全改变了,看似深刻实则做作无比. 很多人将本片与杜琪峰版《胜利号》相提并论一争高下,对我而言却是完全不同风格的两部影片,甚至我几乎已经完全忘记了那部影片的全部,但我知道对于那部影片来说,观影感受是糟糕的,这点上说,这部影片略好,所以不可能将两部影片进行比较. 除了影片情节最后反转无力,全片还一个地方让我观影过程中非常难受,甚至数次将目光从屏幕上挪开,那就是影片中个个人物都其丑无比,令人难以目睹,真实,就好像所有人都没有整过容一样. 这点无疑大大降低了影片的观赏乐趣,甚至也因此降低了影片的分数. 总之,不论改编也好,借鉴也罢,我始终认为这是一部地地道道的韩国影片. 6/10. 莫来蒂对他者的态度用玛格丽特反复跟演员强调:要游离角色之外. 这是他对待政治、人际沟通和电影工作的观点,要尊重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保持自我又拒绝同化,这个观点隐藏在开头,示威者冲向警察一幕戏中批评演员过于投入暴力,玛格丽特反对站在道德至高点的社会电影,这种道德思考的模糊性使她过分疲倦、噩梦不断,不懂如何用语言的修辞(就像女儿讨厌的拉丁语考试)正确表达情感,美国演员情感外露的自吹自擂正好打破了她的情感表达无能,他浮夸的情感释放成为缓解玛格丽特家庭压力的调节器;莫莱蒂惯常用琐碎细节消减悲情元素,如病院探望母亲的场景,喝了一半的酸奶、检测仪的夹指、输液瓶和护士普通的慰问,营造一份平静坦然的面对;叙事欠缺的是思考和回味,平淡无奇的台词不听也没有损失,家庭主线与工作状况的片段显得格格不入缺乏共通性. 英国是最早发展风帆战列舰的国家之一,英国的“胜利”号是风帆战列舰的佼佼者,也是英国海军的骄傲. 胜利号是一艘英国皇家海军的一级风帆战列舰,1759年开建,在1765年建成,共消耗了2000余棵橡树,38吨铁. 排水量2162吨,舰长67.8米,舰宽15米. 舰上装有3根桅杆,主桅高62.5米. 它设置有三层火炮甲板,共装有102门铁铸加农炮和2门短重炮. 舰上一次齐射,可发射半吨重的炮弹. 它在美国独立战争爆发时分别在1778年至1781年其间参与了阿申特岛战役;之后的1797年的法国大革命中,参与了圣文森特角海战,并大胜西班牙海军. 它之后又在拿破仑时期时参与了特拉法加海战,其间因作为海军中将霍雷肖·纳尔逊的旗舰并且大破法国和西班牙的联合舰队而闻名于世. 1900年代的胜利号1900年代的胜利号胜利号下水不久,就一直作为“预备船”直到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它每年航行后都要经过一次整修,1783年它再次被列入预备役名单. 1789年在经过整修后重返舰队,1796年成为了海军上将约翰·杰维斯的旗舰. 圣文森特角海战后,它被认为存在“缺陷”而退出服役,改作为医疗船. 从1800年到1803年,胜利号经过了一次大的改装之后又重返舰队,直到1805年的特拉法尔加海战它一直是霍雷肖·纳尔逊的旗舰. 它服役到1812年. 在1922年,为了纪念在特拉法加海战中牺牲的霍雷肖·纳尔逊中将,胜利号作为纳尔逊中将的旗舰获得重修和永久安置,在朴茨茅斯港一直作为一个浮动的仓库,之后,它被拖到有名的2号干船坞永久保存. 胜利号胜利号胜利号(HMS VICTORY):一级风帆战列舰排水量:3556吨(3500英吨)载重量:2176.4吨(2142英吨)炮甲板长:57米(186英尺)全长:69.3米(227英尺)舰宽:15.8米(51英尺10英寸)吃水深度:8.8米(28英尺9英寸)主桅高:62.5米(205英尺)前桅高: 55.4米 (182英尺)后桅高: 46.3米 (152 英尺)风帆面积:5440平方米(6510平方码)航速:8节-9节(每小时15至17公里)舰员:850人. 武器:炮甲板:32磅,2.75英吨长炮30门. 中炮甲板:24磅,2.5英吨长炮28门. 上炮甲板:12磅,1.7英吨短炮30门. 首楼甲板:12磅中炮2门,68磅炮2门. 后甲板:12磅,1.7吨短炮12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