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 不可否认,格氏艺术的创造性令人津津乐道,譬如圈入城墙脚下的群众再缓斜45度上升至巴比伦全貌,接着一个表现城门的镜头,向纵深处缩在墙角的少妇移动,画面中央圈拉开,露出少女边上的女主角,摇拍她的步伐进入城门,表明格氏不满足简易的跟拍尝试更宏大的场面调度,转场也打破了单一内景的单调感,如耶稣身上十字架阴影一下子扩大. 联系故事的对比手法带有嘲讽式的口气,古巴伦的婚姻市场和现代人为钱结婚,妇女道德团体禁止舞厅、酒馆与法利赛人禁止快乐没有区别. 但格氏主题的肤浅搞砸了平行叙事,天真地把人类受难的理由总结为不宽容,结尾天降的舞蹈取代了炮火、监狱开满了鲜花,将本片变成历史无可挽回、现代文明还有希望的寓言,伴随着书翻开惠特曼诗句、摇篮的过场画面,充满幼稚的和平幻想,素材又多又乏味,另外打个电话叫停死刑不行?邮差讲到灵魂摄影的故事:丧偶的母亲在儿子上战场前去相馆照了张二人合影. 几天后,照片还未做好,儿子已经牺牲. 悲伤过度的母亲忘记去取照片并搬离了那座城市. 多年后,母亲想送友人一张自己的肖像. 新照出的照片上不光有当时的她,还有当年的儿子. 灵魂摄影中母亲的实象的负片,即是父子关系所指涉的那些无法在自身和此生所解决的问题,及因此而生的把自己和下一代的宿命绑在一起的使命感. 促成这部影片的恰好也是三对父子:电影里亚历山大和小男孩,电影外的伯格曼父子,以及直到影片最后才出现的塔可夫斯基那句“献给我的儿子. ”在生命的最后,塔可夫斯基选择把希望放在自己看不到的时间里,让信仰通过自我献祭的形式,保留在未来重生的可能. 在萨莫维尔开着窗的夏夜看完这部片,从波士顿北海岸陆续离开的飞机轰鸣着混进北欧荒岛上时而掠过的燕群. 影片讲述拥有一双明眸的朱芷欣(吴千语 饰),却有一对失明父母:甘笑红(惠英红 饰)、朱国强(吴岱融 饰). 乖巧懂事的她从小便成为父母的“眼睛”,为父母描绘世间的形状与颜色. 随着女孩青春期的到来,热爱绘画并天赋异禀的她渴望到国外攻读艺术,观念的冲突、频繁的争吵使家庭气氛降到了冰点. 在机会来临之际,芷欣将会在家庭和梦想之间作何选择?.